儿童期心理创伤不加以干预会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_世界报道

文|小鱼

编辑|知文


(相关资料图)

儿童期创伤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现象,研究表明儿童期创伤经历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之间,几乎所有高中生或多或少都经历儿童期虐待。

01

在我国,青少年儿童经历体罚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经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儿童创伤经历中,反复的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女性、独生子女身份有利于避免 遭遇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亲长期在外工作的儿童更多地遭遇反复 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

许多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神经学、异常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探讨童年创伤的恶性后果。

Christine和Nemeroff的系列研究证实,不良早期生活经历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的发育,降低了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在个体身上发作的“门槛”。

Low和Jones对女性的研究指出, 儿童期心理创伤是女性蓄意自我伤害的前因。

我国学者认为童年期不可逃避的,持续性的躯体虐待所导致的生理应激反应可能是躯体化障碍的源头。儿童期经历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可能是导致高中生低自尊的原因。

男性儿童时期经历的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其成年后反社会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有明显影响;女性儿童时期经历的的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的经历对其成年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明显影响。

Gabowitz D,Zucker M等人认为,复杂的创伤,如长期的童年人际创伤,对脑发育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还会导致认知和神经心理缺陷,遭受复杂创伤的儿童必须应付无数的发展和认知上的不良后果。

童年遭受虐待的经历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性与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国外研究者Christine H,Margaret S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儿童期创伤是导致成人抑郁发作的强烈而危险因素。

近年来考察创伤内部机制的实验研究也逐渐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人员采用“Stroop”色词命名任务,考察了创伤性分离个体注意的加工模式。

不少研究者对创伤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探索,Calmes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儿童期心理创伤经历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酗酒、物质滥用等问题行为。

Álvarez M J 和 Masramon H等人发现,儿童精神创伤的存在与观察到的临床分离转换障碍、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特别是当病人曾经历过多种类型的创伤。

有儿童期受虐经历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并实施自杀行为。 此外,部分研究者对创伤的干预进行了小范围内的试点研究。

02

国外学者对具有儿童期心理创伤经历的女性青少年罪犯进行治疗:Hirakata和Buchanan-Arvay使用心理剧对童年时期有性虐待经历的人群进行干预;都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还研究了儿童期心理创伤和气质特征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正念能力的关系,得出 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有创伤史患者的情绪失调的结果。

此外,我国学者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ongsma对儿童期心理创伤的界定为基础,编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期心理创伤量表。

儿童期创伤与人际困扰

研究人员通过梳理与儿童期创伤有关的文献发现,部分儿童期创伤经历的研究报告了研究对象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Huh H J和Kim S Y,Yu J J指出儿童情绪创伤对成人抑郁和焦虑症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影响比儿童期躯体创伤更大,儿童期心理创伤是造成成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之一。

有过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明显增多。 这显示了人际困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影响。

目前有对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儿童期心理创伤和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对成人依恋有消极影响。

童期创伤可能是亲密恐惧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儿童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有消极作用。

关于高中生人际困扰状况的分析

总的说来,在一项研究中,高达56.8%的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显示了高中生之间存在较为普遍的人际交往困扰。

对比大学生、中职生的研究结果,可以得知 高中生的人际困扰明显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处于 “疾风暴雨”阶段 的高中生情绪变化比较激烈,人际交往能力不够成熟,与人相处更容易产生矛盾,加之其闭锁性的心理特点,常常敏感多疑而有苦难言,因而形成人际交往上的困扰。

研究人员在高中生人际困扰各维度上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交际交往困扰、交谈行为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待人接物困扰。

这可以说明交际交往始终是各阶段学生的最大困扰,由待人接物造成的困扰较少。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高中生对家庭、父母的依恋亲附逐渐下降,对结交朋友的需求开始增加,但缺乏相应的交际交友技巧所致。

03

而待人接物的困扰低可能是由于,文明礼貌的待人接物态度是我国学生自入学伊始就接受规范训练的结果。

在性别上,男生女生的交谈行为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人际困扰总分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 女相比于男生,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得更为成熟,有更清晰和更流畅的表达能力, 因而在交谈行为方面更加自如。

同时, 相比于男性,女性对倾诉和聆听有更多的情感需求,通过分享对事物看法、内心的情感更是女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社会文化对男性的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是少言寡语、埋头做事的,同时,男性话多还会受到嘲笑和否定,因此男生在人际互动中相比于女生不擅交谈行为,也因此产生一些交谈行为方面的困扰。

在异性交往方面可能是不同的心态导致了男女在异性交往困扰上的差异。

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有所差异:男生 渴望“在女生面前引起注意”, 与女生交往时感到“兴奋不安”,而女生更多表现出“对此事不关心”,与男生交往 “没什么感觉” 的态度。

可见在高中阶段男生比女生注重异性交往,俗话说“关心则乱”,这可能会导致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男生表现得不自然,在与异性交往时感到的压力。

从而显示出高中女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困扰的总分上低于男生的结果。

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总的看来,高中生待人接物困扰排在最后,困扰较少,但在三个年级的变量上, 待人接物困扰 是唯一有显著差异的变量,高三比高二和高一的学生的待人接物困扰都要严重。

这可能是由于高三学生学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同学之间存在学业上的羡慕、嫉妒的情况比高一高二的学生更为严重所致, 部分成绩优异同学受到易排斥与冷漠 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会比高一高二更为突出的缘故。

在文科理科上,三个年级的高中生异性交往困扰差异显著,在其它维度上不显著,理科高中生的人际困扰比文科高中生得分高。

由于学科环境和文科生普遍有较为细腻的情感,在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更能够理解异性的心理,能减少因性别差异带来的困扰。

且在文科生女生较多,社交能力本身就是女性的强项,这也是造成文科生在统计上比理科生困扰更少的一个原因。

在生源地上,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在人际困扰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从本质上 讲,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并不是户籍所在地, 而是其成长环境, 目前,农 村与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有许多户籍为农村的学生自幼就在城市生活,与城市高中生没有区别。

可以认为,户籍限制在就读条件上的放宽以及城乡经济水平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在内。

自人口政策推广以来,独生子女现象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许多人担心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可能具有 依赖性强、自私懒惰、人际交往水平差 的倾向。

04

但最近有新的研究显示: 宿舍、班级在社团、师生关系网络等各交往方面,两类学生的差别并不显著。

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和同辈关系更好。这可能是由于 “社会交往补偿与扩展”理论, 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会更积极地发展同学之间的关系。

相反,非独生子女是与兄弟姐妹一起在家庭环境中一起成长的,这种手足之间的交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同学、朋友的交往。

研究人员认为,无论独生子女还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固定的,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是相似的,因而是否独生子女并能成为导致人际困扰出现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在父母离异或未离异的高中生在人际困扰的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既往研究多认为父母离异的个体人际关系 会受到负面影响,出现人际敏感、自卑等情况。 但关于父母离异的子女的研究一般是专门将这以群体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而非将之放在正常的群体中进行观察。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单亲等名词及象征意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离婚、单亲不再成为耻辱的代名词。

当事人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而社会舆论环境对没有父母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由明显的歧视心态或侮辱的言行。

其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内的推进,当今的高中和与过去的高中生相比,有更多机会和资源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父母离婚对自身的负面影响能够通过有效渠道进行疏导。

此外,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离异对其造成的影响有限。许多父母在理性的离婚后反而能够给子女一个平静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最后,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有所下降,而对同伴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

在家庭中出现变故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向同学、朋友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以此获得友情的安 慰。因而父母离异不一定对高中生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最后,不同家庭经济水平高中生的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人际困扰总分的差异显著。

家庭经济贫困的高中生交际交友、人际困扰总分都最高,而待人接物困扰得分最高的为家庭经济非常好的学生。

05

研究显示,家境最好和最差的高中生的人际困扰较为严重,而家境良好的高中生的人际困扰最轻。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曾对处境不利儿童自我概念的内容进行分析: 发现处境较好和不利处境的儿童在抽象认同和社会身份上有所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在涉及到有关同伴关系和交往的认知时,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描述中更多地强调和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竞争性的经历,而处境较好儿童更多地指出同伴关系中积极的一面。

这可以作为 家庭经济水平在人际交往的水平上给高中生造成影响的一种解释。

关于高中生儿童期心理创伤经历状况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创伤各维度得分高低顺序为: 躯体忽视,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

目前个体儿童时期所处的年代,正为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城市中,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进入职场,在农村则大量劳动力外流,或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由父母照管,或选择托管、住校等方式。

因此,出现 躯体上照顾不周、情感交流匮乏 的的情况比较多。

这说明普通儿童与单亲家庭儿童受到的童年创伤的类型和程度都有所差别,因此,研究人员指出对待特殊群体和普通群体的童年创伤经验应当分别地加以研究,不能一概而论。

从性别上看高中男生与女生的躯体虐待经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经历、性虐待创伤总分的差异显著。其余维度差异不显著。

从得分上看,男生的情感忽视、 躯体忽视、躯体虐待、创伤总分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06

首先,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穷养儿,富养女”,“棍棒底下出孝子”。

许多中国父母认为控制物质上的优越,体验一定程度的挫折感,有利于培养男性坚强独立的意志品格,这种教育观念与躯体密切惩罚相连。

而男孩子比女孩更加淘气、不听话,因而在男孩和女孩的教养过程中,男孩受到长辈躯体上的忽视和虐待的机会更多。

其次, 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待不同, 对男孩的教养不允许其有过多的情感流露,自幼便灌输“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而女 孩则被视为“贴心小棉袄”,与父母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

女孩在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寻求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的互动,因而情感忽视发生的几率得到降低,而男孩的情感、情绪被忽视的概率则增加了。

此外,一般认为,女孩的语言能力成熟较早,对情绪的分辨能力更为敏感,而男孩的语言能力发育较晚。

因而女孩擅长在与抚养者相处的过程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并通过对父母的“察言观色”, 表现出适当的行为,通过得到更多认同性关注并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中生的躯体虐待差异显著显著,独生子女躯体虐待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养育观念,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只能将所有的期待放到这一个孩子身上。

在有“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等教养方式的影响下,父母更容易采取体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 孩子的言行或学业等没有符合父母期望时就更容易受到躯体上的虐待和情感上的惩罚。

从年级上看,三个年级的高中生在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创伤总分上差异显著。 心理创伤体验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的,而在于当事人如何理解和感受其性质。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高三学生由于面临升学、择校的压力,与老师、父母的矛盾相对更多,个体在压力环境中,更有可能唤起负性记忆,在回忆创伤事件时激起了更多负面的情绪感受,从而报告了更多的创伤记忆。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